郭云建正在给兔子喂食。 胡彩艳 摄
说起“郭兔王”的由来,就要从郭云建养兔开始说起。2019年,郭云建偶然在市场上看见肉兔销售行情异常火爆,便萌生养兔子致富的想法。回家和家人商量后,便在自家田边建起肉兔养殖舍搞养殖。
万事开头难,由于当时养殖技术落后,兔种老化,加上育肥技术不足,出肉率仅32%,郭云建养殖的兔子在市场上不受欢迎。
“养殖初期,无论是饲料搭配还是种兔选择,身边都没有经验借鉴,大多都是靠视频、书籍学习,没过多久兔子就开始大面积生病。”郭云建说,当时心里面确实也想过放弃,但是经过一番思考还是决定坚持下去。
十二团九连党支部知道此事后,做出决定,由九连连长张辉牵头,联系塔里木大学相关养殖技术专家,和十二团农发中心技术人员帮郭云建做诊断。
“当天就为郭云建开出了可行方案,并现场传授他技术。”张辉说。
作为连长,张辉也经常走访郭云建,帮他解决如销路、防疫等困难。
“我的创业之路一开始不平坦,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,如技术、场地等。”除请教当地养殖技术专家和人员外,郭云建经常到外地考察学习。
经过几年努力,郭云建成功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的肉兔养殖技术。兔子数量也从最初几十只,发展到如今800余只。
“养兔子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好消毒、防疫,温度和饲喂,要防暑防寒。”如今说起兔子养殖,郭云建如数家珍,在生长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观察和记录,分栏管理,要保证兔子品种的优良。
郭云建介绍,兔子生长繁殖非常快,70日龄即可上市销售,出肉率可达65%左右。
“去年毛利润是四五十万元,净利润是十几万元,效益很不错,现在到处订单都来了,干起来也很有劲头。”郭云建说。
郭云建的养兔事业步入正轨,不但鼓起自己的钱袋子,也成为塔南片区自主创业的名人和榜样。
为带动更多职工走上致富路,郭云建决定扩大养兔规模,形成肉兔养殖产业链,同时还为有意向的职工提供繁育种兔和适龄母兔,助力职工增收致富。(完)
中新社70年丨三摘荷赛奖!这里为何成为中国摄影“星工场”?****** 6月中旬,由中国文联、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,中国摄影报社承办的“一起向未来”中国冰雪运动摄影大展在北京开幕。展览集中呈现了中国摄协北京冬奥会摄影小分队队员的精彩力作,一张张“冰雪瞬间”将我们带回4个月前的冬奥时刻。 “小分队”有“大来头” 说是“小分队”,其实大有来头。他们都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布在各大媒体的精英强将,是中国摄影记者的实力体现。 “小分队”由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摄协主席李舸带队,成员有:兰红光(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)、毛建军(中新社摄影部主任)、赵迎新(《中国摄影报》社长)、胡金喜(《北京青年报》摄影部主任)、魏征、陈建、王伟伟、陶冉。 “小分队”中的老将之一、中新社摄影部主任毛建军又一次“征战”赛场。在 2020年,他获得了代表中国摄影界最高个人成就奖的“中国摄影金像奖”。在中新社摄影部历史上,还有许多屡获奖项、引领业界发展潮流的人。 高产的“造星”机器 具有近70年历史的中新社摄影部,在每个时期都是业界耀眼的存在。它不断地在传承与发展,同时,它还是一部高产的“造星”机器。 上世纪50年代,中新社建社之初,一批南北方的优秀摄影家聚集于此,对外介绍中国大江南北的锦绣山川和沿海侨乡,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华文报馆享有盛誉。代表作品如风光摄影家薛子江的《春泛嘉陵江》《千里江陵》等,构图精美,堪称佳作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中新社摄影部开始转型。图片报道内容由以风光专题为主转变为以新闻时事为主;全面报道改革开放,突出社会前进、时代新潮和人民情感。 这一时期,中新社涌现了一批拍摄社会新闻、记录社会变革的好手,佳作频出。黄云生的《西藏专题》、王苗的《草原骑手》、罗小韵的《首次招考模特》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。彭振戈(笔名安哥)把镜头聚焦南粤乡土,以民间视角记录社会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,如《结婚照》《街头青年》,时代特色与南粤气息并至交汇。 “民间视角”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,并成为中新社图片的风格,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新闻摄影界开风气之先河。 值得一提的是,黄云生、王苗、罗小韵都是著名的“四月影会”的发起人,他们在中国摄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。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、九十年代初,中新社的体育图片报道开始崭露头角,赵伟等记者在亚运会、奥运会等国际赛场上创作出众多精彩作品,体育摄影报道由此成为中新社图片的特色之一。 21世纪头十年,中新社图片越来越彰显国际化色彩。拍摄题材和视角与国际同步;画面语言也开始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特点;记者在国际奖项上开始有所斩获,成为最早登上国际领奖台的一批中国摄影师。 2000年,王瑶凭作品《60岁重返舞台》获得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(荷赛)艺术类组照金奖。 贾国荣凭作品《中国体操夺冠赛》获得2002年荷赛体育类单幅铜奖。2014年,贾国荣又凭借作品《杠上争锋》再次登顶荷赛,获得体育动作类组照一等奖。 三次荷赛获奖作品的图片语言以国际化为特征,这些记者推动了国内新闻摄影界图片语言的进化。 “见证”的艺术,“见证”的力量 21世纪第二个十年至今,中新社摄影记者队伍日渐齐整,成长为国内规模最大、最成熟的摄影队伍之一,每年在国内和国际新闻摄影奖项上都有斩获。 摄影报道在时政、突发、大型报道、深度报道等领域的表现十分抢眼。每逢大型报道、战役式报道,总社和全国各分社的摄影精兵协力上阵,中新图片频频崭露头角。前有2016年奥运会三名记者“三枪战里约”,后有东京奥运会上的艰苦鏖战,他们的表现广为业界称道。 这一时期的中新社摄影部还积极参与行业内的体制建设,为中国新闻摄影界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2019年,中新社摄影部承担中国文联大型影像扶贫跨界驻点创作项目,四名记者三次深入内蒙古科右中旗驻点,记录了中国脱贫攻坚世纪工程的缩影。 摄影是一门“见证”的艺术。一代代中新摄影人,见证了时代发展,也见证了中国新闻摄影队伍的共同进步。如果把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比作滚滚大潮,中新社摄影部就像潮头的朵朵浪花,总是那个活跃在前方、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的力量。 参考资料 1、毛建军《中新图片的风格传承与发展》,《人民摄影报》2021年9月8日,第二版; 2、《中国新闻社六十年史稿》。 作者:苏 丹
|